記得去年12月曾經自已騎著單車,由饒河街這邊走河濱自行車道,一路從基隆河騎到了大漢溪的鶯歌去了,那時並沒有排出時間去三峽老街轉轉。原因是在陶博館摸太久,加上沒有準備好去三峽的路線,所以就延來時路騎回家囉。
所以啦~~~這一天就決定了!改坐火車來去三峽走走吧~~~

上面這是後火車站外面的“三鶯假日文化巴士”站牌,共有2種路線:紅線跟藍線。
紅線的是去陶博館、鶯歌老街那邊;而藍線則是去三峽老街、客家文化園區。
這條833路線只有在周休及國定假日才會行駛,想以此為主要交通方式的人要先注意喔。
另外,這條是定時出車的,時間如下所列,都是由陶博館為出發點。
9:30 、10:10 、10:50 、11:30 、12:10、13:00 、13:40 、14:20 、15:00 、15:40 、16:20 、17:00 、17:40 。

照著隨車導覽小妹...(對!我沒圖,別喊NPNT囉!)說的,去售票亭買了這份“三鶯假日文化巴士假日一日券”來用。
基本上,這種類型的一日券就跟“平溪一日券”一樣,像這張就是當天坐833都不用再給錢囉!
而下面是B3大小的833路線說明文宣,裡面載明了紅、藍兩線的路線地圖及周邊可以遊玩的景點說明。
另外還送了一包“DIY馬賽克拼貼門把告示板”(另一款是“DIY馬賽克拼貼電源開關蓋板”),只是沒拍就收到包包裡囉。
提供一下2則跟833線及一日券相關的網頁:
833三鶯假日文化巴士網站
搭乘假日文化巴士暢遊鶯歌三峽,贈送超值好禮!

另外,陶博館已經在今年(2010年)全面改為“免費入場制”的,所以售票亭已經關起來了,只留下右方的遊客詢問中心,在假日時當成一日券的販售點。
而在今年全面改為“免費入場制”的還有九份的黃金博物館、板橋的林家花園、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。

而至於“三峽”為何被稱為三峽,典故如下:
三峽之舊名為三角湧(羅馬拼音 Saⁿ-kak-éng),因處於大漢溪、三峽河、橫溪三河的匯流之口,故名三角湧。日治時期1920年,將三角湧改為日語發音相似的「三峽」(SanKyuo)。(出處:WIKI百科)





而這間福安宮主要是供奉土地公公的,於1785年建成,時至今日(2010年)也有225年的歷史了。但就其外觀來看,廟方人士相當有心在維護保養之上,看不出時光在其上刻畫出歲月的痕跡。



在走沒幾步路後,就看到警局門口用紅磚圍成拱型的牆面,在正上方以石材刻出地標名稱囉!
至於那一家三口~~~我故意的!真希望有機會帶女王跟一雙兒女來這走走。(女王會不會嫌坐車都比逛老街久.....)

從這個角度拍過去,像不像先前去過的宜蘭傳藝中心的民藝街?我覺得蠻像的。
差別在於三峽老街右手邊是平房,左手邊才有2樓。而宜蘭的民藝街則兩邊都是2樓層的樓房。
這時時間剛過中午,老街上的人潮也漸漸多起來了。


而這間興隆宮則是供奉天上聖母(媽祖)的廟宇,於1775年建成(但廟方另有一說是1749年),迄今(2010年)也有235年(261年)的歷史了。(這邊的廟都是在比老!)
而在三峽一共有三間歷史悠久的廟宇,目前已經來到了第二間了,那第三間當然就是“祖師廟”了,等會就會去走走的。

至於跑馬燈,照片裡的是在跑日期啦,會不會跑其他資訊...我則沒太注意呢。

首先映入眼簾的,當然就是這些古老的紅磚樓房囉!而現在所能看到的老街建築由來,則是在1916年由日本殖民政府主導,將舊式的日式店屋改成仿歐式風格的建築。大量運用了像是古希臘柱式、古羅馬拱門以及巴洛克風格裝飾來架構樓房,但其中也不乏有日式或是漢式風格的元素存在。這應該是當時的人們融合了各家的精華孕育而重生出來的吧!

說了那麼多...其實大多都是從網路上搜尋看來的,不然怎麼充實blog呢?
但這也有好處啦,邊找資料還能一邊增長知識也很好喔!


呵呵~~~真的又比之前的興隆宮更大一間了,看來這間香火更鼎盛了!
而最早的三峽祖師廟是在1769年建成,至今(2010年)已有241年,而從建成至今也歷經3次重建。第一次是建廟之初後的1833年曾受大地震影響損壞而修;第二次是甲午戰敗後,當地居民與佔領的日軍發生衝突(1895年),在日軍大力掃蕩居民後放火燒燬而修;第三次則是臺灣光復後,因廟宇年久失修,因此在民國36年再次進行重建。後續則因為接管重建重任的李梅樹大師於1983年去世,由此時開始重建一事也變的一波多折,最終於1996年重建工程宣告停擺,二樓及後殿部份尚未能夠修建完成。
那說到底,祖師廟裡供奉的到底是那位神仙呢?其實並不是神仙喔,是一位北宋時代福建泉州安溪的高僧“普足”,俗名為“陳昭應”。因其一生中大多熱心公益、造橋舖路,並以所學醫術施藥救助人民,所以在圓寂後因縣民感激其一生作出的奉獻,即被安溪縣民供奉起來。因其修道是在“清水巖”一寺,故稱之為“清水祖師”。而現在民間一般都稱其為“祖師公”或“祖師爺”,所以此廟才會被命名為“祖師廟”了。
如果想知道更詳細的資料,請點WIKI百科:三峽-清水祖師廟

一般人進入廟宇,都從龍門(東)進來,從虎門(西)出去,表示「入吉出兇」。
所以下次去,要乖乖從龍門進來喔~~~




而藻井,又稱綺井、天井、方井、復海、斗八等,是中國建築中一種頂部裝飾手法,將建築物頂棚向上凹進如井狀,四壁飾有藻飾花紋,故而得名,其目的是突出主體空間。



GOOGLE MAP長福橋


此橋橫跨三峽河,是連接長福街與光明路的重要橋樑。

另外就是身子一直不是很舒服~~因為前一天噴嚏打個不停的,導致我今天起床後喉嚨有發炎的情況。所以提不太起精神好好觀賞風景跟品嚐美食的。


而我此行到此算是結束了,臨走前還去買了盒10個240的金牛角回家,算是小小補償了帶病來玩沒力的失落感吧。
說真的,我還有可能會再來玩玩的啦,因為陶博館都改免費了,鶯歌老街我上次也沒逛的很透徹,所以啦~~~我會再找天氣好一點的時侯再來慢慢玩。
PS:感冒生病臉色不好,所以今天沒有自拍照啦!
喔耶~~坦克好棒啊!
回覆刪除